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面向于手机app应用、手赚app应用、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APP图标排版、分类展示、大幅轮播图、热门/最新APP模块,二维码扫描下载,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兼容IE9+、Firefox、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
主题特点:
第五,上述两栖人制度如果维持一代人左右大都会发生严重问题,因为那时无论怎么管制乡村土地,已经长期进城的新贫民都几乎不可能再退回乡村了。
因此几乎在一切国家,中国自然也不例外,能在这样的城市买商品房安家的人,在新移民中只能是极少数富有的投资移民,作为城市新贫民的打工者,至少在进城初期是绝少有这种可能的。棚户居民申请廉租房是福利,政府强拆贫民窟就是负福利。
机关的魅力主要在待遇,尤其是能分配住房。至于没有单位的人理论上没有收入,也完全没有福利,谁还会管你住房啊?美国只有失业者(没有单位者)可以申请公屋,在咱们听起来犹如天方夜谭:我国改革前恰恰相反,没有单位的简直就不是人(那时叫盲流),别说分房了,自己盖个窝棚还是违章建筑,被犁庭扫穴算是轻的,没落到孙志刚的下场就不错了!那时大官小官之间、官民之间工资有差异,但比起各种待遇(就是那时的福利,包括住房)的天地悬隔真是不算什么了。但是不管怎样,大中型国企至少在原则上还是承诺提供职工住房的(不仅仅是集体宿舍——工棚,在国际上这种仅仅是劳动力的栖身处是不能叫住房的),尽管常常要苦等画饼烤成。因此一直到改革时代人民公社解体,我国绝大多数农民仍然是住自己的房子,无论国家还是集体都没有给他们提供住房福利。在经济高速增长、穷人就业率高、收入增长快的情况下他们比较容易走出贫民窟。
第二,如果是福利国家,则政府要以保障性住房(廉租公屋或福利价格产权房)来解决穷人的居住问题。福利房制度真正能覆盖的主要就是党政军文教人员,那覆盖率肯定远远低于欧洲福利国家,比低福利的美国也不会高多少换句话说,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并不是为本地消费者进行生产,他们往往是为其他地区乃至其他国家消费者生产可贸易品。
虽然中国的城市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这些土地资源的绝大部分却没有用到人民生活最需要的居住用地上,而是用于已经过剩的制造业用地。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商住用地,用地者都应该直接与用地涉及的村集体和农民进行价格谈判。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中国经济也经历了严峻考验。房地产开发商需要贷款购买土地、发展物业,消费者依赖于银行提供的资金购买房子。
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目前这些调控措施真正能够持续下去,而且还能够长期有效吗?就我们看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这几轮调控,即使在短期可以起到遏制房价疯狂上涨的作用,但其抑制房价上涨的中长期效果非常值得怀疑。而由于地方政府基本垄断了本地商、住用地一级市场,从而在提供商、住用地上有很强的谈判能力,结果是,虽然工业用地由于各地投资竞争而形成全国性买方市场,但在商、住用地方面形成了众多局域性卖方市场。
但地方政府为什么还要如此行动呢?这是因为地方政府在制造业投资竞争中获得的好处,还包括制造业发展对服务业部门增长的推动,并带来的相关营业税,以及商、住用地土地出让金等收入,或者可以称为制造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在其他国家,制造业用地价也一般低于城市建设用地的10%~20%,而在我国却几乎低一半。在众多的中央部委中,国土资源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建部)承担着监督房地产开发最直接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应该痛下决心,因势利导,从小产权房合法化(可以在补交出让金并办理产权证后)开始,从城中村改造开始,逐步放开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根据现行的财政制度,所有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主要税收,比如房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都是地方税。如此,到底中央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够真正有助于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如上,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最大威胁来自地方政府的激励扭曲。这是自2000年以来中国房价第一次下降。自那时以来,房地产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并在2003年正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支柱产业。
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土地市场的发展,为以土地为工具的新型地方发展主义搭建了舞台。与制造业不同,大部分服务业部门提供的是被本地居民消费的服务,这些非贸易品服务必须在本地被提供和消费。
在国内各地区乃至全球争夺制造业生产投资的激烈竞争下,这些企业对生产成本非常敏感,而且也很容易进行生产区位的调整。近年来,政府官员屡屡表示,房地产推动了诸如钢铁、水泥、玻璃、机械、家电、家具、交通运输等100个行业的发展。
也唯有如此,也才能缓解因目前征地权被滥用所带来的严重社会矛盾。中央地方利益分化,则导致了2009年12月至今的房地产调控。地方政府在工业用地出让上的盘算是,只要吸引到投资后直接带来的未来增值税流贴现值和其对本地服务行业推动后间接带来的营业税收入流贴现值,以及土地出让金收入,超过地方政府的土地征收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那么就值得继续低价出让工业用地。政府应该做的,不过就是要回归常识,和全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允许农民和农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者参与出租房和商品房的开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如下情况:与工业用地供给过多、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恰恰相反,地方政府总是通过设立土地储备中心来控制商、住用地的供地规模,并同时以招、拍、挂方式高价出让住宅用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则负责建设标准制订和城市总体规划。
没有人会相信其中的一些政策,如限制外地人买房,提高房贷首付比例是一个能够一直实施下去的政策。需要追问的问题是,都在流动性过剩下,为什么股市和楼市会如此不同?显然,房地产部门有一些特征极大地吸引了投资者。
近年来,住建部开始更积极地通过法规和公共融资工具来确保中低收入家庭住上可支付起的住房。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中国的股票市场,2010年开始时仍只达到2007年峰值的1/3左右
中国的市场规模还很小,结构还不合理,在制度上现在有很多缺陷,包括发行制度、交易制度、内部分红制度、退市制度都存在很多问题,20年来风风雨雨起伏跌荡,据说每个投资者亏损四万元人民币,但是我们的投资者还热情投资,支援改革,支援企业,支援国家建设。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使资本市场成为一个规范的市场,只有规范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货币政策开始转向。包括创业板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实际是制度性问题,创业板严格审批而放开发行价格,那肯定是高价,保荐者还对其保荐企业进行直投,价格能往低了做吗?但这个过程中老百姓不懂,我们整个股市要保护投资者才行。过去是适度宽松,有人说今年年初就开始紧缩了,实际不能这么说,去年投的9.59万亿,今年我们再投7.5万亿还不宽松吗?还叫紧缩吗?去年是超常投放,因为经济要增长,今年7.5万亿不能说紧缩。中性的货币政策能够保持经济体稳步发展,而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从起步到逐步成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年来,中国股市除了成绩之外,最根本的弊端是没有形成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机制,如何发展好股市必须在制度上健全。但总的说来,货币政策出现了转向的迹象,我个人认为,这个转向是一定要发生的,但是不宜一下子转到紧缩的货币政策。
股市也因此而起伏不定,为什么?怕加息。货币政策转向对股市的影响已经产生了影响。
如果股市都下来了,大家都不投资了,那企业如何融资?社会上的资金往哪里去?当然,中国还需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实际上从今年年初开始的通货膨胀就是一个预期,我们提出的方针是做好通货膨胀预期管理。
但从目前来看,不能一下子转变适度紧缩甚至是紧缩的货币政策。现在应该考虑物价和流动性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面临国际国内的环境非常严峻——美国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向世界发票子,对我们影响非常大。进入专题: 中性货币政策 。
实际上要执行什么样的货币政策,今年是不是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从今年年初就开始争论。在《证券法》出台之前,我们是在发展中规范。
它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如果说我们再提高利息就会有很多热钱吃利差进来。到9月份已经用掉了6.3万亿,即10月份、11月份、12月份我们只有1.2万亿的指标,但10月份已用了5788亿,11月份、12月份有6000亿可以增加。
人民币升值速度肯定加快,热钱的进入更很难阻止。今年以来,随着CPI的逐步上涨,货币与资本市场呈现出微妙的关系。
1 留言